<>绪论
一、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
 * 地质法 —— 岩石露头
 * 物探法 —— 覆盖区、连续测量、间接
 * 钻井法 —— 一点、直接勘探 
二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
 * 重力法 —— 岩石密度差异
 * 磁法 —— 演示磁性差异
 * 电法 —— 岩石电性差异
 * 地震勘探方法 —— 岩石弹性差异(用得最多,效果最好) 
三、地震勘探方法
(1) 勘探地震学(Exploration seismology)
地震勘探: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,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传播的情况,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,为寻找油气田或者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。
(2) 地震勘探的基本技术
 * 产生地震波 —— 人工激发
 * 接收地震波 —— 记录地震波场
 * 重建地震波路径 
(3)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
 * 透射波路径
 * 反射波路径
 * 滑行波路径 
(4) 地震勘探的几种方法
 * 透射波法
 * 反射波法(主要)
 * 折射波法 
四、反射波法地震勘探
基本原理:回生测距原理
 s = v t / 2 s = vt / 2 s=vt/2
实际地震勘探的几个基本环节:数据采集 -> 数据处理 -> 资料解释
 <>地震波运动学
  地震波运动学(Kinematics of seismic wave):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关系,也叫地震几何学。
 <>地震波的基本概念
 * 地震波的概念:地震波是在岩石中传播的弹性波 
【补充】
 * 波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
 * 物体受力的三种状态:弹性形变、塑性形变、永久形变 
 * 
地震波的形成:破环圈、塑性带、弹性形变区(主要研究)
 * 
地震子波(wavelet):炸药爆炸在弹性形变区形成弹性波
。研究表明弹性波在近距离内仍会发生较大变化,传播一定距离(几百米)后便相对稳定,形成地震子波,并认为在以后的传播中,地震子波的变化不大。
 * 
描述波的运动学特点的基本概念
  (1) 波动与振动
 * 振动是一点的运动,波动是振动的传播,即介质整体的运动。
 * 振动传播的速度为波速,与质点本身运动的速度无关。波速有限是波动的必要条件。
 * 波动伴随能量传播 
  下图是展示的介质中不同点的振动曲线。
   (2) 波前、波后和波面
 * 波前 —— 波阵前
 * 波后 —— 波尾,不指明哪一个时刻来讨论波前和波后是没有意义的
 * 波面 —— 等相面
 根据波面的形状可以划分为波的类型:球面波、平面波、柱面波、地震勘探中通常根据地质问题的特点可认为波面为平面或球面。 
  (3) 波线
波及其能量传播的主要路径,也称为射线(几何地震学)。
  (4) 振动图和波剖面
 * 振动曲线:表示质点振动的曲线
 * 振动图:检波器所在点的振动曲线(时间域)
 * 波形线:同一时刻各点的位移绘制在一个图上得到的曲线
 * 波剖面:沿测线的波形曲线(空间域) 
  (5) 频率、周期、振幅、波长、速度、视速度、视波长
 * 正弦波:质点振动为简谐振动的波
 * 速度和波长:二者是沿着波的传播方向来考虑问题的。若沿着其他方向,则讨论的是视速度和视波长。 
 <>地震波传播的基本规律
1. 惠更斯原理
 * 介质中波所传到的各点,都可以看成新的波源,叫做子波源。可以认为每个子波源都向各方向发出微弱的波。叫做子波。子波是以所在点处的波速传播的。
 * 根据惠更斯原理,可利用作图方法研究波的传播规律。 
2. 斯奈尔定律
 * 
波阻抗:密度和速度的乘积
 * 
射线平面:地震勘探中将入射线、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、反射线所决定的平面,称为射线平面
 * 
虚震源:反射线反向延长与从震源向分界面所作垂线的交点
 * 
临界角:开始出现全反射时的入射角
 * 
折射波
 * 
滑行波
3. 费马原理:波在各种介质中的的传播路径,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。
 <>波的分类方法
 * 波前形状:球面波、柱面波、平面波
 * 质点振动(极化)方向:横波、纵波、线性极化波、椭圆极化波
 * 传播空间:面波、体波
 * 传播路径:直达波、反射波等
 * 地震勘探中的波: 
 * 直达波: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,没有遇到分界面直接到达接收点的波
 * 反射波
 * 折射波:当入射波以临界角入射,且下层的速度(v2)大于上层的速度(v1),就能够形成折射波,与物理上的折射波有所不同,物理上的折射波相当于这里的透射波
 * 透射波
 * 滑行波
 * 转换波:改变了波的类型的反射波或透射波(P(纵波)、S(横波))
 * 有效波
 * 干扰波
 * 特殊波